宗庆后,一个从泥地里爬出来的男人,靠一瓶水撑起一个商业帝国,娃哈哈的瓶子都快比中国人口还多了。
可谁能想到,这么个硬汉,最后栽的不是商战,不是政策,而是女人堆里。你说他私生活乱吧,
确实,但你要说他不是个狠人、不是个企业家,那可真睁眼说瞎话了。
问题是,这“狠”用错了地方——前半生拼事业,后半生拼“下半身”,结果一命呜呼,烂摊子全甩给了女儿宗馥莉。
宗庆后年轻时候的日子,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扛下来的。
17岁下乡,家里兄弟姐妹一堆,他是老大,懂事早,成绩好,本该上重点中学,结果为了弟妹,书不念了。
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爹妈眼神里全是冷漠,他干脆主动申请下乡,去马目农场挖盐、晒盐,后来又转到绍兴茶厂干苦力。
展开剩余81%那时候的知青,多少还能收点家里的接济,可宗庆后啥都没有,连粮票都断供。但他硬是咬牙把工资大部分寄回家,图啥?图他妈一句夸?图点存在感?
说白了,这人从小缺爱,心里有个窟窿,怎么填都填不满。
这种人一旦翻身,报复性补偿是迟早的事。
1978年回城,他在纸箱厂当工人,30好几了才娶施幼珍。
媒人介绍,第一次见都没看上,可家里穷得叮当响,他妈还放话“不给彩礼”,他只能认命。
结婚后十几年,他工资全寄回家给老娘,对老婆几乎零投入,嘴上说是“母亲太苦”,实则是想从母亲那儿换点情感回应。
可施幼珍呢?不但没闹,反而一直包容他,理解他,甚至在他后来搞出情人私生子的时候,也没公开撕破脸。
你说她懦弱?不,她是看透了——这男人心里缺的那块,她补不了,也补不完。
等到1990年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,宗庆后一夜暴富,成了万人追捧的“宗总”。
这时候,围上来的女人可就不是图他帅了,是图他的钱、他的权。
小杜送饭,小英陪加班,小丽陪出差……一个接一个,像潮水一样涌来。宗庆后年轻时压抑了15年,32岁才结婚,哪经得起这种温柔攻势?
扛得住才怪。
后来爆出他有3个私生子,凤凰记者采访老员工,人家直接说:不止!在他跟杜建英之前,就有个情人在国外生了女儿;之后还有两个,也都生了女儿,全被花钱打发了。杜建英之所以特殊,是因为她生了儿子——宗继昌。
在浙江那种地方,传宗接代的执念,比企业上市还重要。
宗庆后的父母早就不满施幼珍只生了个女儿,对宗馥莉冷脸相待,后来杜建英带着儿子登门,立马被当成“功臣”供着。你说这算不算讽刺?
更离谱的是,宗庆后临死前一个月,还在手写密令,要给三个私生子搞个21亿的信托基金,还让手下赶紧去香港办。
结果这人没办成,密令却成了证据,宗馥莉在香港官司先输一局。
现在人家母子仨直接把宗馥莉告上法庭,争财产、争股权,娃哈哈的家事快成狗血连续剧了。
宗馥莉一边管着几万人的企业,一边还得应付这些“弟妹”和法院传票,换谁不疯?
她爹倒好,一蹬腿走了,潇洒得很,留下的全是债。
你说宗庆后后悔吗?
我看他不后悔。
他可能觉得,只要血脉传下去,姓“宗”的孩子越多,他就越成功。可他忘了,企业不是靠血缘撑的,是靠人撑的。
宗继昌能力不行,管采购搞得一团糟,他才不得不把权交给宗馥莉。
可给归给,心里不踏实啊,总觉得亏待了其他孩子,于是疯狂补偿——分红、新公司、信托基金,恨不得把娃哈哈切成几块分了。
这种补偿,本质上还是他内心那个缺爱少年的投射:我给得多,你们就爱我多一点。
可笑的是,他一生精明,算尽商海风云,却算不清家庭这本账。他以为给钱就是负责,给儿子就是传承,结果呢?
亲情成了交易,家庭成了战场。
宗馥莉再强,也扛不住这种内耗。
你说这是报应吗?也许吧。
但最惨的不是他,是他女儿。
一个本该站在聚光灯下谈战略、谈市场的女企业家,如今却要在法庭上跟“弟弟妹妹”撕财产。
这哪是继承家业,这是继承一场灾难。
发布于:四川省